國學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源,是其它教育、經濟、政治、軍事、科技等一切學科的根基。而國學大師是撐起民族文化的脊梁,是他們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在外來文化侵犯時,捍衛起一種民族的精神。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也是我們民族振興的一大舉措。在推出五十位候選人名單中,本人經過細緻的觀察,發現一個微妙的有趣現象,那就是浙江人特別多,竟然有俞樾、孫詒讓、沈曾植、王國維、章太炎、魯迅、錢玄同、羅振玉、蔡元培、沈兼士、陳夢家、馬一浮、範文瀾、夏承燾,多達十四位,超過了四分之一的比率。這並不是偶然的現象,而是山水浙江這片特有的土地孕育了這麼多傑出人物。此次候選大師名單由國學網,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及其他學術研究機構數十位專家精心甄選提供。入選人的時間條件是從1900年1月1日~1999年12月31日期間辭世的學人,有些都死了幾十年了,也不可能有任何人為的影響力去左右候選人的名單甄選工作。能入選的都是憑自己的學識和修為來擠身國學大師這一英傑行列。雖然有些名字比較陌生,但他們都術有專攻。有的是甲骨文大師,有的經學大師、或儒學大家,有的是漢語言文字的大師等,他們都各在自己的學科領域裡有了很高的造詣,令後人受益匪淺!

浙江為什麼在近百來年文化方面的競激中遙遙領先呢?論人口,浙江四千多萬,全國處於中等省份。論平方面積,浙江僅十萬平方公里,是屬於土地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。人文方面卻遙遙領先於諸省之上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。不可否認,各地都有各地的名人,正所謂:“江山代有人才出,各領風騷數百年”。但大多數處於散發狀態,不像浙江如大河奔騰,後浪推前浪,一撥撥的層出不窮。分析原因,這主要是和地理,歷史淵源,人文思想等各個方面有著不可分割的因素。首先浙江的地理位置位於中國長江三角洲的南端,面臨

浩瀚的東海。這裡氣候溫和,雨量充沛,土地肥沃,物產豐富。從新近發現的新石器時代蕭山"跨湖橋遺址"所獲得的豐富遺跡、遺物,到二十世紀末的漫漫七
千年年間,浙江先民在與自然和社會的變革撞擊中,創造了一個個令人震撼的歷史輝煌。浙江又是吳越文化的重要發祥地,有著十分豐富和特色鮮明的傳統文化。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,使浙江贏得了"絲綢之府"、"魚米之鄉"和"文化之邦"的美譽。從西漢建立到南北朝終了的800年,是浙江文化異彩紛呈的開始。自唐代開始科舉,全國歷代共考出文狀元596名。浙江歷經宋元明清四代共有65位狀元.佔了十分之一強,從明清二朝的狀元人數來看,江浙二省相近佔了三分之二.而全國的進士人數,浙江6379人,仍名列全國第一 ,江蘇是5958 。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,浙江的優勢是一目了然,無可爭辯。
在學術思想方面,東漢時期上虞著名哲學家王充的《論衡》,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解釋精神與物質的關係,對中國古代思想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。魏晉南北朝時期,浙江學者在數學、史學、哲學方面均有較大的影響。尤其是在史學方面,史籍和史家盛極一時,出現了虞預、沈約、謝沈、謝靈運、高僧慧皎等一批史學人材,編纂有《晉書》、《後漢書》、《梁武紀》、《宋書》等一批正史,並形成了"記"、"志"、"典錄"、"傳"、"贊"、"賦"等形式的地方志。而在哲學方面,上虞嵇康則是當時玄學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。在文學藝術方面,南朝時出現了謝靈運、謝惠連、沈約、吳均等人的詩文,浙江文學開始形成氣候。其中謝靈運善於用詩篇刻畫自然景物,開創了中國山水詩派的先河。而武康人沈約則創立音韻四聲,是"永明體"的代表詩人。他和謝眺等人一起創立的新體詩,開創了中國格律詩的先聲。在書法藝術上,東晉時期定居會稽的書法家王羲之,以其"飄若浮雲,矯若驚龍",體勢雄健,變化多端的書風,為歷代書法家所稱頌,被譽為"書聖"。在文學藝術方面,自唐初始,浙江籍的文學家、書法家、美術家就代有其人,顯現出群星閃爍的可喜局面。以詞家而論,宋代有籍貫可考的詞人共計867人,浙籍216人,佔四分之一。在唐詩宋詞的年代,浙江湧現出許多傑出的詩人和詞家,如"初唐四傑"之一的駱賓王,與賈島齊名的孟郊,"大歷十才子"中的錢起,以及以詞體變革開其先河的張先,被譽為北宋詞家之冠的周邦彥,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等。他們的創作對中國詩詞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。兩宋時期,浙江又是中國戲曲的桑梓之鄉。都城杭州不僅宋雜劇演出空前繁榮,而且中國完整的戲劇形式--戲文,也在溫州誕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