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之瑜(1600~1682年) 漢族,字魯嶼,日本尊稱為舜水先生,浙江餘姚人。初從李契玄學,後寄籍松江,受業於朱永祜、張肯堂、吳鐘巒等,精研六經,特通毛詩。弱冠后見國是非,絕意仕進。崇禎末兩舉徵辟,均不就;清順治元年(1644年),南明福王朱由崧兩次詔徵授職,亦不受。清兵佔領浙江後,王翊於四明山結寨抗清,奔走各地,聯絡義軍援翊。順治四年至十五年(1647~1658年),四次東渡日本借兵,以圖恢復明室,均未成。途中輾轉安南、交趾(均今越南)等地,歷盡艱險。期間,南明唐王朱聿鍵、魯王朱以海多次詔徵授職,俱力辭不受。順治八年八月十四日,王翊不屈而死,之瑜聞知後於八月十五日設祭,終身廢中秋賞月。
朱之瑜(1600~1682年) 漢族,字魯嶼,日本尊稱為舜水先生,浙江餘姚人。初從李契玄學,後寄籍松江,受業於朱永祜、張肯堂、吳鐘巒等,精研六經,特通毛詩。弱冠后見國是非,絕意仕進。崇禎末兩舉徵辟,均不就;清順治元年(1644年),南明福王朱由崧兩次詔徵授職,亦不受。清兵佔領浙江後,王翊於四明山結寨抗清,奔走各地,聯絡義軍援翊。順治四年至十五年(1647~1658年),四次東渡日本借兵,以圖恢復明室,均未成。途中輾轉安南、交趾(均今越南)等地,歷盡艱險。期間,南明唐王朱聿鍵、魯王朱以海多次詔徵授職,俱力辭不受。順治八年八月十四日,王翊不屈而死,之瑜聞知後於八月十五日設祭,終身廢中秋賞月。
順治十六年,受鄭成功、張煌言邀,返國抗清,敗後復流亡日本。常面向故鄉泣血,背朝北方切齒。 1665年,被水戶藩主德川光國聘為賓師,迎至水戶講學,德川光國欲為建新居,以"恥逆虜之末滅,痛祭祀之有闕,若豐屋而安居,非我志"4次力辭。 1670年,日本初造學宮,繪畫圖紙,度量尺寸,親臨施工現場指導,事後撰《學宮圖說》。又造古祭器簋、籩、豆、登等,率學生習釋奠禮,改定儀注,詳明禮節。 1672年,德川光國設置彰考館,由之瑜門生安積覺任主編,聘請之瑜指導編纂《大日本史》。 1682年卒於日本,享年83歲,葬日本常陸久慈郡大田鄉瑞龍山麓,依明朝儀式成墳,私諡文恭先生,德川光國輯《朱舜水文集》28卷,收之瑜在海外民撰文章和書札問答(國內今有中華書局版《朱舜水集》、華東師大版《朱氏舜水談綺》行世)。留於日本遺物,今存水戶彰考館。
為學重實際效用和事功,反對"專在理學研究";強調知識應從生活實踐中求得;重視史學,認為"經簡而史明,經深而史實,經遠則史近",與黃宗羲、顧炎武相似。其教育理論除一般儒者所談"性"、"經世致用"外,具有愛國與睦鄰相結合特點,強調國運興衰與教育興廢相關,認為教育作用在於培養人才,改變社會風氣,為國家持久繁榮昌盛創造條件。其學術思想對當時日本和後來明治維新有很大影響。
清康熙十七年(1678年),之瑜長孫毓仁知祖父海外健在,浮海至日本長崎尋覓,未見歸,康熙二十五年復至日本哭祭。
今餘姚龍泉山南坡有朱舜水先生故里碑亭。 1982年5月,為紀念朱之瑜逝世300週年,日中文化交流協會、日本朱舜水紀念會於龍泉山西坡建朱舜水先生紀念碑,沙孟海書,碑北建舜水亭,周而复題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