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何階段、地域的文化往往具有歷史局限性,不論它多麼輝煌悠久,都有其產生、存活的條件和環境,看不清這一點很容易陷入緣木求魚、刻舟求劍的可笑境地——這是我看了《孟子他說》後的最大感觸!同樣原因,隨著社會的進步,文化也是不斷創新、發展的。
尤其在推崇“國學”的今天,所謂的傳統經典也許會在一定範圍和程度上將我們引入泥潭。原因如下:
國學經典產生於落後的原始、奴隸、封建社會,被封建學者奉為“經典精華”的文化必然打上了階級、時代的烙印,可能大部分只適用於“過去”,當然也存在為數不多的超越時空的經典;
由於缺乏背景環境的了解,很多經典被誤解、誤用、濫用;
在社會大變革的時期,多種文化思想激烈碰撞,容易使人迷茫、迷信“國學”。
雖然《孟子他說》有許多調侃過頭的地方(甚至令人生厭),但剔除這些不太重要的部分,還是有許多精彩、有見地的剖析,從而幫助我們認識一些典籍的本來面目。以下是我節錄的有趣片段,原文詳見附件《孟子他說1-3》(txt文件)。
任何階段、地域的文化往往具有歷史局限性,不論它多麼輝煌悠久,都有其產生、存活的條件和環境,看不清這一點很容易陷入緣木求魚、刻舟求劍的可笑境地——這是我看了《孟子他說》後的最大感觸!同樣原因,隨著社會的進步,文化也是不斷創新、發展的。
尤其在推崇“國學”的今天,所謂的傳統經典也許會在一定範圍和程度上將我們引入泥潭。原因如下:
國學經典產生於落後的原始、奴隸、封建社會,被封建學者奉為“經典精華”的文化必然打上了階級、時代的烙印,可能大部分只適用於“過去”,當然也存在為數不多的超越時空的經典;
由於缺乏背景環境的了解,很多經典被誤解、誤用、濫用;
在社會大變革的時期,多種文化思想激烈碰撞,容易使人迷茫、迷信“國學”。
雖然《孟子他說》有許多調侃過頭的地方(甚至令人生厭),但剔除這些不太重要的部分,還是有許多精彩、有見地的剖析,從而幫助我們認識一些典籍的本來面目。以下是我節錄的有趣片段,原文詳見附件《孟子他說1-3》(txt文件)。
禮儀之邦
其中的“禮儀”是指等級制度森嚴、統治秩序井然,而不是禮貌、禮讓、謙恭、彬彬有禮。
覺悟之佛“成仙”
佛之所講,本來是教育,是學說,後來成了宗教,味道就開始變了。佛明明教導人們要戒除貪、嗔、痴,才有望解脫世間苦,可拜佛的人裡有幾個不是懷著貪念?有幾個不是求佛祖和菩薩滿足自己的貪念?
求平安者是貪生,求富貴者是貪財,求姻緣者是貪色,行善者是貪福報。
佛早已從原本的“覺悟之人”變成了神通廣大的神仙了,很多所謂的佛教信徒也就從提高修養、思想境界的“修行者”蛻變為貪生貪財貪色貪福報的、愚昧可笑的“迷信徒”。
人民一思考,皇帝就緊張
朱元璋為了一個綿羊世界的夢想,禁錮社會思想、篡改儒家典籍、血腥清洗官僚勢力、編纂苛嚴律法,力圖創造沒有獨立、自由思想的“順民”社會。
朱元璋的努力可稱之為“澤披後世”,大大強化了君權專制的威力——為後來的明、清王朝所繼承、發揚光大,形成了無可比擬的“順民世界”的慣性與惰性,使中國在長達200年的時間裡任人宰割。儒學、佛教等成為統治工具後,為維護“順民世界”做出了不可磨滅的“貢獻”。
民權思想: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
《孟子他說》書中解釋為“也就是約略用現代概念表述為人權與主權孰先孰後的問題”,我反复思考後認為:書中解釋有不妥之處,孟子的“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”也難以適用於現代。
孟子時代的國,是來源於周朝的分封制,他所說的國或社稷更多的含義應該類似於漢代權閥大吏的屬地(同屬於一個王朝政權),決然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國家。如果把“民”理解為人權,那麼在政治意義上應與“政權”對應。人權有階級屬性,則政權必然先於人權,而一國主權的獨立則是政權、人權的基本保障——我們看到,歷史上的殖民地、半殖民地國家或地區幾乎都是落後、貧窮的,人權、民主簡直是一種奢望,香港由於其歷史、地理、經濟等方面的特殊性成為極少的特例。
因此,如果有人說:假如日本或美國成果地全面、成功地佔領中國,中國沒準兒發展得更好,實在是一派胡言、漢奸行徑。遠了不說,看看今天的伊拉克、阿富汗、索馬里,美國所奉行的人權至上的結果是長期、深重的舉國災難。
更受歡迎的商鞅、韓非
商鞅成為變法、改革的符號,韓非成為法治的代言人,他們在春秋戰國是最受歡迎、貢獻最大的一類人物。他們針對社會的環境和條件,制定合理的國家管理制度和政策,強調法治(而非人治)。他們的鮮明特徵是,在特定的理念或理論的指導下,設計、執行系統化、全面細緻的製度體系。
反觀孔孟,更多的是談論理念、理想,儒學內也是派系林立。所以,《孟子他說》的定性結論是:儒學“大而無當”,聽上去有道理,可又沒什麼實際意義,有點像老生常談。所以,儒學後來被更多地用於思想統治、政權統治,創造順民世界。
偉大的馬克思主義、光輝的毛澤東思想
無人能夠否定偉大的馬克思主義。而光輝的毛澤東思想是那個年代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,它是中國走出危難、步入富強的思想理論武器——而不是什麼孔孟之道、黃老之學、歐美的和平演變讓中國人民站起來的。在新形勢下,馬克思主義必然會有新的發展和變化。我想,所有的中國人都需要有思想理論探索、創新、實踐的勇氣和壓力。
最關鍵的是:洋為中用,古為今用,在充分、深入掌握國學及外來文化的基礎上,有選擇地吸收、應用。過於迷信國學、不求甚解,實在是誤國誤民。
以上僅是我對《孟子他說》部分內容的讀後感想,必定有失偏頗,姑且用作引玉之磚,歡迎您的指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