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孝文化”建設迫在眉睫
來源: | 作者:fangshifengshuicom | 發布時間: 2009-06-18 | 2396 次瀏覽 | 分享到:
《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》正式實施。其中有一項內容非常引人關注:如果行政機關公務員不盡孝道,拒不承擔贍養等義務,或虐待、遺棄家庭成員,將受到警告、記過、記大過、降級、撤職等處分,情節嚴重的將被開除。這一條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全面、系統規範行政懲戒工作的專門行政法規,而對行政機關公務員的個人“孝道”作出具體規定,還是第一次。
前不久,一場聲勢浩大的“萬人孝心大簽名”活動在北京海淀區四季青敬老院舉行,同時,主題為“祈福萬家、大孝至愛”的“中國孝心文化工程”正式向全國推開。這一文化工程包括贊助100個弱勢老人家庭、尋找100個孝心故事、評選100名孝子活動,以及孝子培訓、孝子影視劇的拍攝、孝文化主題公園建設等。
這些熱鬧的新聞是否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我國社會不容樂觀的“孝道”現狀呢?

孝道衰落原因多
孝道在現代社會中日益衰落,專家分析有多方面原因。
一是老人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動搖。在傳統農業社會中,生產經驗要靠上一輩人的傳授,老人在社會生產中佔據重要地位。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革和科技飛速進步,父母的經驗顯得無足輕重。
二是價值觀的改變。十年動亂時期,把孝道視為封建糟粕全盤否定,動搖了孝道的基礎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,一些人極端利己主義膨脹,見利忘義,道德滑坡,甚至把實用主義、金錢至上的思想滲透到家庭生活中。
三是社會轉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。現代社會,職業競爭激烈,生存壓力增加,子女精力有限,往往難以顧及老人。另一方面,現在年輕人婚後也大多與老人分開住,生活、情感上的聯繫沒有以往大家庭模式下緊密。
四是傳統美德教育的缺位。現在中小學缺乏系統的孝道教育,獨生子女普遍存在自我中心的傾向,對長輩給予的愛認為是理所應當的,不懂得知恩、感恩、報恩,長此以往,勢必影響青少年健康人格的養成。
在農村,社會養老制度還沒有建立,家庭養老仍是農村養老的主要形式,老人晚年的光景如何取決於兒女的孝心。如今,大批農民外出務工使農村空巢家庭越來越多,傳統孝道觀念在青年一代農民中日漸淡化,造成農村老人晚景大多淒涼。即使發生遺棄、虐待老人的事情,由於老人不懂得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,同時認為“家醜不可外揚”,甚至千方百計為子女遮掩,一些基層幹部也往往認為“清官難斷家務事”,致使農村不孝現象更加嚴重。

挽救孝道靠教育
專家認為,保障老人的合法權益,少數是法律制裁問題,多數是道德問題。我們要消除不孝現象,比法律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教育。一方面,要加強對孩子的孝道教育,讓孩子們從小養成習慣,形成風尚,才能從根本上避免不敬老、不養老甚至虐待老人的現象。另一方面,整個社會要形成敬老、愛老的氛圍,要加大宣傳力度,使孝親敬老、代際和諧、家庭和睦的動人故事家喻戶曉,同時,對不孝子女要依法嚴懲,嚴厲譴責,為孝道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。
孔子說過:“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;不敬,何以別乎?”曾子曰:“幸有三,大孝尊親,其次弗辱,其下能養。”可見,對父母物質上的贍養是“孝”最低層次的要求,更重要的是對父母的尊敬和精神上的慰藉。有的子女每月、每年可以給父母一筆錢,以為這就盡了做子女的“孝”。其實,現在的老人尤其是在城市裡的老人,更缺的是天倫之樂,是親情之愛。
老家的一個親戚就深有感觸,三個子女都有出息了,都在大城市工作,老兩口在人前倍感自豪。幾個子女每月都給老人寄錢,可是工作太忙,平時回不了家,今年大年夜也是有的加班,有的有事,一個都沒回來,老兩口聽著別人家的熱鬧勁,更覺自家的冷清寂寞。老太太說,“我們不愁吃不愁喝,就盼和兒女一塊嘮嘮嗑。”因此,除了給老人提供物質上的條件,對老人生活上給予細心的照料,經常與父母進行心靈上的溝通,滿足老人精神上的要求,使老人高興、愉悅是更大的孝。
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。父母是我們生命所出,十月懷胎,養育情深,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。讓我們以一顆真誠的心去愛我們的父母,讓他們度過幸福、安詳的晚年,莫待“子欲養而親不在”時後悔莫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