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06-05
任何階段、地域的文化往往具有歷史局限性,不論它多麼輝煌悠久,都有其產生、存活的條件和環境,看不清這一點很容易陷入緣木求魚、刻舟求劍的可笑境地——這是我看了《孟子他說》後的最大感觸!同樣原因,隨著社會的進步,文化也是不斷創新、發展的。
尤其在推崇“國學”的今天,所謂的傳統經典也許會在一定範圍和程度上將我們引入泥潭。原因如下:
國學經典產生於落後的原始、奴隸、封建社會,被封建學者奉為“經典精華”的文化必然打上了階級、時代的烙印,可能大部分只適用於“過去”,當然也存在為數不多的超越時空的經典;
由於缺乏背景環境的了解,很多經典被誤解、誤用、濫用;
在社會大變革的時期,多種文化思想激烈碰撞,容易使人迷茫、迷信“國學”。
雖然《孟子他說》有許多調侃過頭的地方(甚至令人生厭),但剔除這些不太重要的部分,還是有許多精彩、有見地的剖析,從而幫助我們認識一些典籍的本來面目。以下是我節錄的有趣片段,原文詳見附件《孟子他說1-3》(txt文件)。
詳細...
2019-06-05
【嚴光】生卒年待考。東漢初隱士。本姓莊,後人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姓,一名遵,字子陵。餘姚人。少有文名,與劉秀同遊學,曾拒為王莽官。建武元年(25),劉秀即位,嚴光隱名換姓,避居他鄉。後三聘而始至洛陽,授以諫議大夫之職,不就,歸隱富春山(今浙江桐廬縣境內)。 80歲卒,安葬在客星山。現餘姚與慈溪等地有嚴子陵祠、客星山"高風千古"坊、故里碑亭等史蹟。
【虞喜】(281~356)東晉天文學家。字仲寧。餘姚人。出身豪族,屢徵博士、舉賢良,皆不就。東晉咸和五年(330),計算出冬至太陽位置每50年向西移動一度(現代測定為71年8個月),即為"歲差"。這一發現對以後的天文學有很大的影響。他主張天高無窮,日月星辰按各自的規律運行,以駁渾天說、蓋天說。著有《安天論》、《志林》等。
【葉恭綽】(1880~1968)文史專家。字譽虎,又名裕甫、遐翁等。餘姚人。早年畢業於京師大學堂,歷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財政部長、段祺瑞臨時執政府交通總長、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長、國學館館長等職。 1949年後,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、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常務委員、全國政協第二屆常委、中央文史館副館長、中國國畫院院長等職。尤擅書法,工真、行、草書。著有《交通救國論》、《歷代藏經考略》、《遐庵匯稿》等。詳細...
2019-06-05
宋代:
金華學派,代表人物呂祖謙
永康學派,代表人物陳亮
永嘉學派,代表人物葉適
四明學派,代表人物有“明州淳熙四先生”
東發學派,代表人物黃震
明代:
姚江學派(參見陽明學、心學),代表人物有王守仁、王畿、錢德洪等
蕺山學派,代表人物劉宗周
明清時期:
梨洲學派(或稱“蕺山-梨洲學派”),代表人物黃宗羲
浙東史學,代表人物有黃宗羲、萬斯同、全祖望、邵晉涵等詳細...
2019-06-05
王陽明 (1472-1529),名守仁,字伯安,漢族,浙江餘姚人,因被貶貴州時曾於陽明洞學習,今貴陽市修文縣。世稱陽明先生、王陽明。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和軍事家,是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,“心學”流派最重要的大師。其世界觀與人生觀均載於《大學問》一文中。
弘治十二年,舉進士,第二年,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,後改兵部主事。弘治十八年(1505年),先生“專志授徒講學”,和湛甘泉結交,“共以倡明聖學為事”。正德元年(1506年),一度被權宦劉瑾排擠,謫貴州龍場驛驛丞。三年,到龍場。正德五年(1510年),升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。正德七年(1512年),從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僕寺少卿。正德十一年(1516年),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,巡撫南贛,平定漳州詹師富、大帽山盧珂、大庾陳日龍、橫水謝志珊、桶岡藍天鳳,浰頭池仲容等匪徒暴亂。詳細...
2019-06-05
黃宗羲(16l0-1695),字太衝,號南雷,學者稱梨洲先生,寧波餘姚明偉鄉黃竹浦人。父尊素為“東林”名士,被魏忠賢陷害。他受遺命問學於劉宗周。十九歲人都訟冤,以鐵錐斃傷仇人。他領導“復社”成員堅持反宦官權貴的鬥爭,幾遭殘殺。清兵南下,他召募義兵,成立“世忠營”,進行武裝抵抗,被魯王任為左副都御史。明亡後隱居著述,屢拒清廷徵召。他與孫奇逢、李顒並稱三大儒。學問極博,對天文,算術、樂律、經史百家以及釋道之書,無不研究。史學上成就尤大。所著《明儒學案》,開浙東史學研究之風氣。在哲學上,反對朱儒“理在氣先”之說,認為“理”不是實體,只是“氣”中的條理和秩序。但認為“氣質人心是渾然流行之體,公共之物也”,又說“盈天地皆心也”,具有泛神論傾向。以為“致良知”之“致”字即是“行”字,反對“測度想像,求見本體,只在知識上立家當,以為良知”。揭露了君主一個私有天下產業的罪狀,作出“為天下之大害者,君而已矣”的大膽結論。認為“天子之所是未必是,天子之所非未必非”,肯定“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,而在萬民之憂樂”。主張改革土地、賦稅制度。反對傳統的農本工商末的觀點,強調工商皆本。這種政治歷史觀在當時有進步意義。文學方面,強調詩文必須反映現實,表達真情實感。著作有《宋元學案》、《明儒學案》、《明夷待訪錄》、《南雷文集》等。詳細...
2019-06-05
嚴光字子陵,一名遵,會稽餘姚人也。少有高名,與光武同遊學。及光武即位,乃變名姓,隱身不見。帝思其賢,乃令以物色訪之。後齊國上言:“有一男子,披羊裘釣澤中。”帝疑其光,乃備安車玄纁,遣使聘之。三反而後至。舍於北軍,給床褥,太官朝夕進膳。司徒侯霸與光素舊,遣使奉書。使人因謂光曰:“公聞先生至,區區欲即詣造,迫於典司,是以不獲。願因日暮,自屈語言。”光不答,乃投札與之,口授曰:“君房足下:位至鼎足,甚善。懷仁輔義天下悅,阿諛順旨要領絕。”霸得書,封奏之。帝笑曰:“狂奴故態也。”車駕即日幸其館。光臥不起,帝即其臥所,撫光腹曰:“咄咄子陵,不可相助為理邪?”光又眠不應,良久,乃張目熟視,曰:“昔唐堯著德,巢父洗耳。士故有志,何至相迫乎!”帝曰:“子陵,我竟不能下汝邪?”於是升輿嘆息而去。復引光入,論道舊故,相對累日。帝從容問光曰:“朕何如昔時?”對曰:“陛下差增於往。”因共偃臥,光以足加帝腹上。明日,太史奏客星犯禦坐甚急。帝笑曰:“朕故人嚴子陵共臥耳。” 除為諫議大夫,不屈,乃耕於富春山,後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焉。建武十七年,复特徵,不至。年八十,終於家。詳細...
2019-06-05
虞世南, 唐代詩人,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,字伯施,餘姚人。父虞荔,兄虞世基,叔父虞寄,均名重一時。虞寄無子,世南過繼於他,故字伯施。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,唐時歷任秘書監、弘文館學士等。
仕隋為秘書監,賜爵永興縣子,世稱“虞永興”或“虞祕監”。授青光祿大夫,諡文懿。沉靜寡欲,精思讀書,至累旬不盥櫛。文章婉縟,見稱於僕射徐陵,由是有名。在隋,官秘書郎,十年不徙。入唐,為秦府記室參軍,遷太子中舍人。太宗踐祚,歷弘文館學士、秘書監。卒諡文懿。太宗稱其德行、忠直、博學、文詞、書翰為五絕。手詔魏王泰曰:“世南當代名臣,人倫準的,今其云亡,石渠、東觀中無復人矣。”其書法剛柔並重,骨力遒勁,與歐陽詢、楮遂良、薛稷並稱“唐初四大家”。其詩風與書風相似,清麗中透著剛健。因是近臣,故侍宴應詔的作品較多。代表作有《出塞》、《結客少年場行》、《怨歌行》、《賦得臨池竹應制》、《蟬》、《奉和詠風應魏王教》等。其中後三首詠物詩(即《賦得臨池竹應制》、《蟬》、《奉和詠風應魏王教》)分別寫竹、蟬和風,緊緊抓住對象特點,刻畫得相當傳神。詳細...
2019-06-05
朱之瑜(1600~1682年) 漢族,字魯嶼,日本尊稱為舜水先生,浙江餘姚人。初從李契玄學,後寄籍松江,受業於朱永祜、張肯堂、吳鐘巒等,精研六經,特通毛詩。弱冠后見國是非,絕意仕進。崇禎末兩舉徵辟,均不就;清順治元年(1644年),南明福王朱由崧兩次詔徵授職,亦不受。清兵佔領浙江後,王翊於四明山結寨抗清,奔走各地,聯絡義軍援翊。順治四年至十五年(1647~1658年),四次東渡日本借兵,以圖恢復明室,均未成。途中輾轉安南、交趾(均今越南)等地,歷盡艱險。期間,南明唐王朱聿鍵、魯王朱以海多次詔徵授職,俱力辭不受。順治八年八月十四日,王翊不屈而死,之瑜聞知後於八月十五日設祭,終身廢中秋賞月。詳細...
传真:0574-62700378